斗笠,又名“笠帽”、箬笠(楚谓竹皮曰箬),民间又叫“笠麻 ”。是一种戴在头上遮阳挡雨的竹篾织成的帽子。其大小如斗,中央呈圆锥形或圆形,四周为圆盘形,大圆外高一般是50—80厘米,是由竹篾、粽箬等材料编织而成的手工制品。
在连平县隆街镇镇南村,有个居屋,由于该屋大多数人都会编织斗笠,被当地称为“笠麻屋”。
“笠麻屋”邻近隆街墟镇,居屋所处地势平坦、气候温和,适宜竹子生长,村屋四周长满竹子,为其编织斗笠提供了便利,该屋邻近隆街墟镇的地理位置也方便了斗笠的销售。
编织斗笠以前是镇南村笠麻屋人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,从落居祖居时就有人开始制作斗笠,已传十四代,约有300 多年的历史,属家族传承。在六七十年代编织斗笠曾兴盛一时,该屋约有200多人会织斗笠。在当时以农耕为主的年代,是出门干农活的必备物件之一,每家每户都需要斗笠遮阳防雨,所以很有市场;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,城市化进程的铺开,使用斗笠的人越来越少,以至编织斗笠的人也开始减少,出现青黄不接现象。
镇南村笠麻屋纺织的斗笠有尖项和圆项两种外形样。
斗笠的制作程序有:砍竹、裁削竹篾、编斗笠。
编织斗笠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,在中国农村应用很广泛,已有很久的历史,有很多诗文可考证,在连平当地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,并且历史悠久,是连平当地一种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,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技艺研究价值。
编斗笠于2011年4月被列入连平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