忠信花灯是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东南部6镇(即忠信镇周边5镇)传统赏灯习俗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。它设计新颖,造型美观,制作精致,是忠信民间集绘画,剪纸、书法、对联、诗词、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。
忠信花灯是一种以红色为主色调,带有喜庆性和乡土特色的民间灯彩艺术。忠信花灯有十多种,分别是:缭丝灯、宫廷灯、参灯、磨灯、紫灯、龙凤灯、宝莲灯、百公灯、廓灯、五福灯等。
忠信花灯的起源难于考证,据说是伴随民间赏灯习俗而产生。据《连平州志》记载,在清雍正八年(即1730年)编写的《连平州志》内有“上元喜簇花灯,作龙狮各种戏舞,……”的记载,说明忠信花灯在当时已盛行,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又经专家对民间艺人收藏的花灯纹样印版进行鉴定,证明是清朝产物,可见花灯制作在清朝已有。
忠信花灯制作以竻竹、苗竹、大红纸、绿色纸、白纸和金纸为主要材料。一般在每年的腊月(十二月)开始制作花灯。忠信花灯以扎、削、钻、刻、剪、印、画、糊、裱等手工技艺制作而成,民间一般分扎架、剪纸、描画、裱糊四道工序。
忠信花灯集多种手工技艺术于一身,融神话、传说、诗词、对联、书画于一体,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具有一定的艺术研究价值。花灯中那流光溢彩的走马灯,层层掩映、卷舒有致的纹样和浓缩古楼风格的结构,美轮美奂,有很强的观赏性。忠信花灯寄寓着民间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,蕴藏着人类繁衍的内涵,寓于了丰富的人文理念。
忠信花灯已经成为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,元宵节的装扮,赏灯习俗的重要载体,已在民众的心中扎下了深根。
由于历史原因,忠信花灯制作曾一度中断,改革开放以来虽得以恢复,但精工制作的技师越来越少,花灯类型逐渐减少,制作也趋于简单化,亟待加以扶持和保护。
2011年5月,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